中共安康市紫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首页 / 信息动态 / 廉政时评 / 正文

为群众办实事要细水长流

阅读次数: 作者: 彭召伍 信息来源:紫阳县经贸局 发布时间:2021-11-22
[字体:  ]

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,也是体现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和根本途径。

党员干部,如何体现为群众办实事?就要必须在思想、认识和行动上,走出“有钱有物才能做出实事”的误区。给钱给物不是非要的办法,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办法帮助群众在发展、生产、生活中遇到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凝聚更多更广的力量和智慧,朝着预定的目标大步向前,聚力发展经济,发展社会各项事业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才能越走越宽,越走越实。

为群众办实事,需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力,有把寒凉心捂热的恒心,把大事化小化了的定力。“办”和“实”是一个整体,光“办”不“实”,达不到目的,也收不到效果。为群众办实事,需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,经常深入基层、深入一线,真正了解民之所思、所需、所盼,并且把小事当做大事办,这样的“办实事”才有针对性、实效性,才能广泛赢得群众的好口碑。

为群众办实事,既不能急,但更不能等、不能拖。要坚持从“小”着手,从“大”着眼,切不能简单地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针对具体问题,要见微知著、举一反三,用好以小见大、以小促大的工作方法,既解决当前矛盾,也开展源头治理。

为群众办实事的目标只有一个。但办事实方式和路径很多,除非要的资金物资支持外,为群众提供可操作的信息,为群众提供可复制技术项目,在自身工作范围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,靠人脉关系帮群众自身无力办不了的一些事务,再到群众住房、出行、用水、用电、就医、入学等等,都应该是办事实范畴。只要始终坚持好服务民生解民忧,按照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、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、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等工作要求,敢担当、勇作为,在着力破解“硬骨头”问题上下功夫,坚持问题导向,敢于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“身入”与“心入”相结合,把群众的急事难事看在眼里、放在心里、落到手头,想群众所想、忧群众所忧、急群众所急,解决好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才能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、实效性。也才能追根溯源、标本兼治,才能由点及面,最大程度纾解痛点、打通堵点、补齐短板,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

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,还需要完善制度机制作保障。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开展以来,各地基层党组织都相继建立了为民办事的常效机制,通过探索和实践,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执行、督办、反馈、考核等环节在内的有效执行体系和机制保障,确保“能办事、办成事”。探索出了“联动式”责任清单机制、“接力式”压茬督办机制,形成“征集、筛选、办理、督办、反馈、提升”闭环管理机制,全方位压实责任链条,推动项目落地见效,把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纳入党组织工作重点任务清单。这些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