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,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一书公开发行。2018年9月,入职第一天,单位给我们每一名新人发放了这本充满大学问的作品。
《梁家河》全书通过四个章节,向我们讲述了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的那些青春回忆和真挚感情,文字引人深思。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人,通过阅读这本承载着青春、描绘着理想、叙述着实践、记录着初心的作品,我从内心感悟到作为一名党员、一名纪检监察干部,应当有的——用赤诚初心、求真实践、察民律己,浇灌出宏阔的格局以及深切的为民情怀。
始终确守初心,纤毫物欲不相侵
书中叙述总书记回忆在梁家河的时光时说:“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,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......年轻的我,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,不断思考着‘生存还是毁灭’的问题,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、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。”
16岁立下的信念,经过40载时光洗礼不曾改变,那份最初的坚定、那份最初的执着、那颗最初的赤子之心,每时每刻都陪伴着习总书记。不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,他都不受外界干扰、践行党性信仰、不忘初心,用行动诠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
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坚定理想信念,时刻保有初心是至关重要的。如今,纪检监察干部身肩责任越来越重,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,必将成为腐败分子“围猎”的对象,面对身边的各种诱惑,一旦内心动摇便会深陷泥沼。只有葆有初心,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,不为各种物欲所侵,才能在工作的路途中披荆斩棘,抵达理想的终点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
回望梁家河,习总书记曾讲道:“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。最大的收获有两点: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,什么叫实事求是,什么叫群众。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。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。”
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那些时光里,无论是最开始“下苦”的日子,还是成为支书带领大家一起奋斗的日子,他都做到知行合一,善于思考的同时敢于实践。修建沼气池没有经验,他便带领大家一起去四川认真学习,白天考察,晚上梳理考察记录,把没弄懂的地方标记出来,第二天考察继续学懂弄通,最后在梁家河成功修建沼气池。“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
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在如今改革工作不断深化,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,我们必须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。这要求我们,一定要向习总书记学习,学习他那种积极好学、求真务实、敢于实践的精神。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,一种常态,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,提升个人思想觉悟,从而提升工作本领。与此同时,我们应当做到知行合一,善于动脑、敢于实践,“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”,从点滴做起,把小事当做大事,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。牢记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,立足本职、埋头苦干。
以百姓之心为心,以清俭之德自律
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。2015年,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,告别时,乡亲们给他拿来自家特产,他都婉言谢绝了,离开时,总书记一行每人还付了30元饭钱。
在梁家河,习总书记始终与群众融在一起,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,从最基本的饮食起居到“下苦”劳动,他都对自己严格要求,一丝不苟的对待所有事务。
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,我们应当以百姓之心为心,以清俭之德自律。做职务要求的事、做上级分配的事、做群众期盼的事、做职业道德该做的事。对群众所反应的问题积极重视,绝不消极怠慢,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,坚定不移为人民服务。与此同时,要严格要求自己,时刻保有“底线”、“红线”意识,把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严守防线,不忘初心;表里如一,严守本分;慎终如初,善始善终;言必适度,从严治口,谨防自由主义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,谨防私欲膨胀。
当然,工作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,有平川也有高山,有缓流也有险滩,有喜悦也有哀伤,但是我们应当牢记“心中有阳光,脚下有力量”,应当向习总书记学习,努力塑造和提升自己的的综合素养,要坚守赤诚初心,要培养求真实践的精神、要拥有察民律己的觉悟,要让自己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为群众做更多的实事、好事,不负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