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安康市紫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首页 / 巡视巡察 / 本级巡察 / 正文

紫阳:实行问题底稿制度 让巡察更有“底气”

阅读次数: 作者: 张高平 信息来源:县委巡察办 发布时间:2020-09-22
[字体:  ]

“这个问题底稿还要把党组会议记录和相关人员的谈话记录材料补齐,不然问题底稿就无法有力支撑巡察报告所说的问题。”“‘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够到位,没有执行一把手末位表态’这个问题的印证材料是否充分?我们撰写的巡察报告一定要站得住脚,反馈时才有底气!”紫阳县委2020年第一轮常规巡察工作中,县委巡察组组长吴勇刚在审签问题底稿时逐项与组员核对。这只是该县实行巡察问题底稿制度,持续提高巡察工作质量的一个缩影。

为进一步加强巡察工作质量管理和评估,落实实事求是、依规依纪依法巡察的工作原则,紫阳县委巡察机构建立巡察报告问题底稿制度,着力解决巡察报告问题支撑材料不完整、关键信息不明确、难以溯及过往等问题,持续推进巡察工作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科学化。自2018年以来,已对8轮巡察的71个党组织建立了问题底稿718个。

巡察报告问题底稿明确要求,巡察组针对巡察发现的每一个问题,遵循事实清楚、内容真实、材料完整、结论严谨的原则,实行一问题一底稿制度。在内容要素上,严格做到“四有”,即有问题来源、有问题概述、有了解情况、有支撑材料,确保依据有力、定性准确。在编制流程上,严格做到层层把关,即巡察了解中发现问题后,由承办人负责编制,由分管副组长全面审核,最后报组长签批把关。巡察组在落实巡察方案和开展巡察过程中,实现了全程留痕,让巡察报告中每一个问题都有据可查、有迹可循。

巡察工作结束后,巡察组明确专人负责对问题底稿进行梳理分类,制定目录装订成册,进行归档管理,以便追溯核实。县委巡察办针对巡察报告和问题底稿进行再次审核、印证,凡是写进报告的问题都有具体的人和事作支撑,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定性判断,既要有面上情况的总体分析,也要有典型事例和数据支撑;对发现的问题精准研判,客观反映巡察情况,有效防止问题定性不准、“乱扣帽子”等情况,确保巡察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。

“问题底稿作为巡察报告的支撑材料,既是巡察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,也是回应有关质疑的有力证据,推行问题底稿制度,切实增强了巡察报告的客观性、真实性、严谨性。同时,将问题底稿作为巡察组工作质量评估及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,反促巡察组依规依纪依法履行职责。”县委巡察办负责人表示,将把问题底稿制作为巡察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,不断推动全县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