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13版以《湖北襄阳市退休干部蔡学岭家庭——节约粮食几十载勤俭家风传四代》为题,报道了襄州区委党校退休干部蔡学岭家庭四代人勤俭节约的故事。蔡学岭父亲经历过粮食短缺的年代,将“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”作为家训,提醒一家人不能浪费粮食,蔡学岭一家将勤俭节约的家风传了四代。多年来,蔡学岭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在他的影响下,女儿的口头禅是“随手关灯,饭吃干净”,外孙吃饭颗粒不剩、草稿纸充分使用、看见浪费行为会及时提醒制止。读后这个故事,着是让人感受颇深。
在我国悠久的家风传统中,“勤俭”堪称古今第一家风。“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”这句话的含义是:粮满仓、油满缸、金银财宝装满箱,也经不住穷奢极欲,挥霍无度。正所谓“天下之事,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”。蔡学岭父亲将其作为家训,就是提醒后人,“有余粮也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,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。”这无疑是一个比任何东西都值钱的“传家宝”,这个“传家宝”不能丢。
俗话说,“兴家犹如针挑土”。优良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,是无形的“传家宝”。勤俭家风既包含朴素持家的价值观念,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愿望。诸葛亮《诫子书》中的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;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中的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;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中的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等等,无一都道出勤俭、节约、兴家的真谛。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节约不仅仅体现在粮食上,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勤俭、节约、兴家的传家,就是要我辈及子孙后代传承老一辈的优良品德,让家人及后人谨遵“传家宝”的教诲,让勤俭成为习惯,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。
以“勤俭、节约、兴家”传家,不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,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。蔡学岭一家将勤俭节约的家风传了四代,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;千百年来,多少无论身居高位或是平头百姓,都一生淡泊名利、安守清贫,尤其古代先贤还是老一辈革命家,崇尚“节用裕民,俭以养德”的思想美德需要我们学习、继承,更需要我们去坚守、发扬。
当今时代,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我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。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,艰苦奋斗、厉行节约的本色不能变。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”,这是我们都必须遵循的真理。我们应该以“勤俭”传家,以“节约”养德,以“兴家”为荣,从我做起,从身边的人做起,从节约一粒米、一滴油、一度电做起,引导家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养成勤俭节约、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,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,让懿行美德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