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好的政商关系,廉洁的营商环境,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。对于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和公民来说,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、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。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,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着力优化营商环境,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、放心办企业,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强监管的“加法”。促进营商环境改善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必须做到宽松量化、有进有退。一方面,要强化法律规约,牢固树立法治意识,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,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,切实服务好企业。另一方面,要引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,按市场规律办事,遵纪守法办企业、光明正大搞经营。同时,加大执法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,通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、欺行霸市、商业贿赂等行为,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管体系。只有通过不断推进法治化,才能建设更加透明、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,
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好简政放权的“减法”。促进营商环境改善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需要进步一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用服务型政府助力营商环境的清明。各地政府要以“自我革命”的勇气推进自身改革,普遍建立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,明确规范职责权限,把企业与群众的痛点、堵点、难点作为改进政务服务的重点,取消不必要的审批证明,简化繁琐手续,降低办事成本。要推进“一次办成,一窗办好”服务模式,实行“马上办、网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,不论“见面不见面”“跑腿不跑腿”“线上线下”都要实现“一次办好”,真正实现“线下一窗”无差别受理和“线上一窗”全覆盖,企业只需在一个窗口,就能实现一次性办理,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好优化服务的“乘法”。促进营商环境改善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要做到“人民有所呼,改革有所应”。优化营商环境,根本是要创优服务。必须把企业当“客人”,当好“金牌店小二”,把群众当“亲人”,当好“五星级服务员”,努力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。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,加强对亏损企业、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动态跟踪,帮助落实摆脱困境的具体措施,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。对于企业新建项目及一些突出问题,要加大协调力度,及时解决征地拆迁等难点卡点问题,切实提高项目开工率。要为重点项目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主动协助办理规划、用地、环评等手续,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。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加快实施基础共建、生态治理等行动,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生态环境,增强社会资本吸引力,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。
改善营商环境要强化攻克藩篱的“除法”。促进营商环境改善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公职人员要当风向标。在企业的落地发展过程中,依然有个别公职人员不敢担当,对企业的合理诉求不理不睬,或没有抵挡住诱惑,越过红线、底线,被企业“拿下”,出现贪腐问题,以致“谈商色变”,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藩篱。俗话说: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。”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,但这种“帮忙”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,不能损了公家肥了自己。面对企业一而再送上门的“红包”“辛苦费”,以及上杆子的吹捧,公职人员要清醒地认识道:企业敬畏的是人民赋予的权力,决不能为了一时蝇头小利,坏了长远的人生“经济账”。只有立住脚,不伸手,摆正自己的位置,做到“亲不逾矩,清不远疏”,扬起清风正气,方能用自身的“辛苦指数”换来企业的“发展指数”、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“厉民之事,毫末必去”,地方政府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与扫黑除恶、“拍蝇打虎”结合起来,严查重处强买强卖等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、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恶劣行为,坚决整治为政不为,为政乱为、懒政怠政等损害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,严厉查处刁难企业、“吃拿卡要”等行为,以严肃问责倒逼职能部门履职尽责,为公平营商创造良好外部条件。企业也要做到规矩经商,静心推动经济发展,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,并对公职人员的“吃拿卡要”行为敢于发声、大胆发声,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,让仍心存侥幸试图火中取栗的公职人员不敢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、假作为,推动政商交往正常化、规范化。
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、党和国家的新要求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,对我们来说,既是压力,更是动力。做好“加减乘除”文章,营造廉洁营商环境,是关系人心向背,构建清廉政府的政治工程,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只有大家共同努力、共同推动,形成人人参与、多方努力的大格局,让人人共建共享清廉之风,养成以廉为荣之自觉,政商关系才能进入良性轨道,营商环境才能更加廉洁和谐,进而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